中国广州

2016-12-31 19:54:33

如约巴士(公共服务模式下的定制公交)

——城市传统公交企业在移动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项目摘要 

“如约巴士”其实质为“网络集合班车”(NASB—Network Assembly Schedule Bus),俗称“定制公交”,它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客源组织,按市场化定价运营,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的出行方式。如约项目以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建立公共服务性质的如约中心牵头推动,公交企业加盟的“公交+互联网”的模式,以手机APP为载体提供公交出行需求征集、线路开通、票务预订、服务监管等交通出行服务,简化线路开行的授权方式,实现公交出行的“按需定制”。


项目背景

根据国务院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交委在推进该措施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公交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推出“如约巴士”项目,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如约平台)和服务组织(如约中心),整合城市传统经营模式的公交企业资源(企业加盟),面向市民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定制公交服务。

第一,经济发展引发公共交通的差异化服务要求,使其服务体系完整性不足。加上部分市民对交通出行满意度已从单纯地追求价格低廉向交通出行的性价比、舒适度、时效性等因素迁移,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十分必要。定制公交一方面具备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特点,另一方面也推动提高城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市民的出行品质。

第二,在“互联网+出行”的趋势下,传统公交企业需要改革和转型,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移动互联网交通出行平台(公司),基本以没有城市公交运营资质的客车和司机,打着“定制公交”的名义进入到公交服务行业,对传统公交行业造成冲击,且对于市民的出行安全难以保障。这呼吁政府能够指导社会公共机构向所有传统公交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公平、公益的定制公交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随着城市地铁线网的不断的完善,市民更趋向选择其出行,因此造成公交企业出现车辆运力有富余。积极推动“传统公交+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开拓具有“一人一座、快速直达”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多层次、多元化的乘客出行需求,并解决富余运力问题。


项目目标

(一)实践目标:丰富现有公共交通服务方式,提供高品质的、安全的出行服务;引导市民选择优质服务的大容量交通出行,缓解城市拥堵;延伸拓展多样化服务,打造成综合出行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进度安排:

1调研结合推广,植根需求开设线路。主要采用调研结合推广的方式,深入挖掘定制公交用户需求的同时对项目进行品牌宣传。期间,前往大型写字楼、小区、校园、景点进行实地宣传,研究设计早晚高峰通勤线路、校园线以及景点线等,使得“如约巴士”的线路反应出市民最真实的需求。

2. 先规范后放开,开线定价市场导向。“如约巴士”项目建设期间,积极协调开展项目运营规则研究,先后出台配套规范文件8份,规范线下企业开通线路的规则和流程。但为了与常规公交错位发展,“如约巴士”项目创新地将线路开行和定价完全市场化。线下企业在开线时可不受区域经营限制开线,同时也根据各自成本测算进行市场化定价。

3.业务拓展延伸,水巴城际客运上线。项目在定制市内线路的基础上,在2016年5月新增“如约水巴”业务。 2016年7月,又新增推出城际班车运输服务——“如约城际”。近期还计划加入“如约旅游”,将“如约巴士”打造成集出行、旅游等的综合性互联网交通出行平台。


项目参与方及所需资源

如约巴士项目是以广州市交通委员会进行监管和指导,如约交通信息服务中心(简称“如约中心”)牵头,公交企业加盟的模式运营。三方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承担了如约巴士的监管和指导职责;如约中心负责如约巴士项目的推进:包括服务监督、系统建设、业务指导、商业合作磋商、项目推广、企业间的协调、客服服务等,一汽公司、二汽公司、三汽公司、电车公司、珍宝公司、新穗公司、马会公司等国有和私营公交企业作为车辆运营和管理方,组成企业联盟加入“如约巴士”,负责车辆的实际运营管理、成本测算、安全控制等。

采用共同分担的方式筹建如约巴士项目:

如约中心资金建设“如约巴士”运营软硬件系统,包括统一运营管理平台、车载设备、乘客端和司机端APP的研发和运维。

公交企业作为实际的运营方和平台车辆的提供方,灵活调用自身的富余车辆运力,通过“如约巴士”统一运营管理平台集成市民出行需求并开通线路的市场化运营。


项目创

“如约巴士”项目是一种革新式创新。在此之前,并没有其他地区、企业、单位采取统一平台建设,不同企业加盟的模式去实现公交出行需求与供给的直接对口,实现用户出行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企业闲置运力的有效运用。“如约巴士”这种革新式的模式创新,实现了公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市场化运作,调动起企业技术革新和运营模式革新的积极性。

该实践创新主要用于:

1、实现需求与供给直接对口。传统公交线路服务与管理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服务要求而定,但政府主导的服务往往缺乏个性化,而决策过程相对耗时。“如约巴士”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线路设置交由市民投票申请,直接对口市民真实需求。使得供给与市民需求的信息直接互通,简化线路开行的繁琐程序,也避免了行政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市场化。

2、实现传统公共交通与互联网技术的交融。如约巴士在政府部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尝试的面相个性化服务的革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现有线下资源,让现有资源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3、实现公交企业闲置运力的有效利用。在如约巴士模式下,公交企业采取运营模式的创新,以联盟形式参与实际运营,这样多家企业的线下资源可以灵活调配,可增大经营覆盖面积和跨度,并提高了整个联盟的竞争力。此外,企业能灵活调用自身的富余车辆运力,通过定制公交平台集成市民出行需求,从而设计线路和安排班次。此外还能随时根据重要节日(清明、重阳、儿童节)和重要事件(春运、广交会)等进行专线设置和调配,及时应急保障。这样既节约资源也满足不同需求。


实施困难及处理

“如约巴士”在实践创新方面遇到了一些障碍与困扰:

1、运营方面:完全脱离政府公交补贴的自负盈亏市场化经营方式,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此外,对人流量大、收益高的线路往往容易引起企业间的利益纷争。

2、推广方面:相对传统公交客运乘车和购票方式,“如约巴士”需要通过手机APP进行购票和乘车验证的模式,市民需要进行操作学习与适应。

3、政策方面:“定制公交”作为一个新事物,现行的公交和客运行业管理政策对其适用性有限,区别于既有常规公交,在线路在定价、站点停靠、日常监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给行业主管部门带来了考验。

面对这些问题,“如约巴士”积极应对:

1、运营方面:项目开展前期成立“如约中心”,负责如约巴士项目的推进业务指导、企业间的协调工作,定期联合加盟企业进行阶段性的项目研讨、评估,共同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和规范,减少企业间的冲突。

2、推广方面:“如约巴士”在推广初期选择适应性较好的迎合年轻群体的热门线路作为前期线路开通重点,而后期将逐步覆盖各种年龄群体的热门线路。对于对适应性较差的年长者,还沿用了可刷羊城通付费的方式搭乘。同时,“如约巴士”项目正在不断丰富线路类型和业务类型,提供多样化的出行产品供用户选购,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

3、政策方面:“如约巴士”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广州市交通委员会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制定行业指导性文件,引导“如约巴士”的良性发展。




实施效果及评估

  1. 按需定制,有效解决公交覆盖不全问题。“如约巴士”根据用户的实际出行需求而规划开通线路,能及时有效的响应出行需求,进入公交未能覆盖的地区。

  2. 快速直达,降低出行时间成本。“如约巴士”线路设置上讲究快速直达,线路设置不超过5个站点(含起终点),方便市民出行,降低市民出行的时间成本。

  3. 倡导大容量交通工具的绿色出行。“如约巴士”使用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加上提供高品质、快捷的公交出行服务,吸引市民乘坐,降低市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意欲,减少使用私家车出行,降低道路通行压力以及减少尾气的排放。

  4. 提供多元的优质出行服务。“如约巴士”不断根据市民需求开通线路,目前已开通校园线、旅游线、节假日专线、商务线等线路,以线路多样化和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吸引了更多市民乘坐。

  5. 线路发展迅速,覆盖面广。截止2016年7月,累计开行线路500多条,覆盖市内各行政区域,累计发班超过5万班次,共计运送乘客超过70多万人次。

     “如约巴士”项目实践所产生的变化是多方面的,鉴于项目的多面性特点,项目评估也是多方面分阶段的进行:

第一,私家车购买意愿降低。随着如约线路的快速发展,线路覆盖了广州市内各行政区域,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吸引了市民乘坐,降低市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意欲,根据广州市中小客车指标调控竞价系统的公布数据,2016年上半年来,参与中小客车竞价的市民逐月下降,由最高10944人(1月份)下降至6380人(6月份)。

第二,城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随着如约巴士线路在今年4月份起大幅度增加,广州市5月份交通拥堵指数2年来首次出现较去年同期下降的现象,截止2016年7月,已经连续3个月拥堵指数小于去年同期,平均下降2.23%。

第三,市民出行时间成本降低。“如约巴士”在线路设置上追求快速直达,可以灵活的选着行驶更为快捷的高速路,经公交客流分析系统数据显示,如约巴士线路相对于一般的常规公交的用户的出行时间可节约20%-30%。

第四,软件注册量和使用量指标逐步上升。软件注册数量不断上升,截止2016年7月,已有60多万市民注册软件,而且活跃用户超过80%。

第五,用户满意度高。“如约巴士”随时接受用户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各渠道收集的反馈意见,用户对“如约巴士”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如约巴士”项目从实施到现在,通过新的运营模式、新的供需平台、新的政策规范,完成创新实践:


1、采用政府指导、企业联盟的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建立的平台为市民提供了安全、规范、便捷的服务,增强了市民对政府工作的信赖和支持。多家企业共同参与运营,使得下线资源更加多样和丰富,充分利用企业各自的经营优势,实际运营上取长补短,并且企业间存在竞争,激发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2. 需求与供给直接对口,大数据分析市民需求。“如约巴士”的线路设置交由市民投票申请,直接对口市民真实需求,使得供给与市民需求的信息直接互通,简化了传统公交需要政府部门审批等繁琐程序。通过后台对市民需求的大数据分析,需求导向开通线路。

3. 先规范后放开,开线定价市场导向。“如约巴士”项目建设期间,积极开展“如约巴士”项目运营规则研究,出台了《如约巴士开通规则及流程》、《广州市如约巴士服务规范》等配套规范文件8份。但为了与传统公交错位发展,“如约巴士”项目实施线路和定价完全市场导向,通过市场化运营,找到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1、创立“定制公交”的“广州模式”。“如约巴士”项目的推出,符合广州市民多样的出行需求,与常规公交形成错位发展,为市民提供出“一人一座、快速直达”的高端出行体验,吸引部分私家车主放弃驾驶小汽车通勤,有利于降低道路通行压力,成为广州绿色出行的名片。

2、备受瞩目,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爱。如约巴士推出后,即受到超过20家新闻媒体报道,每当有新线路或新功能的推出,广东省、市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报道次数近100次。

3、分享管理经验,寻求更广的合作领域。项目推出一年以来,众多国内的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业和交通规划研究的代表团到来参观考察“如约巴士”项目,将“如约巴士”的成功经验分享到各地。目前,如约巴士的业务已拓展到广州周边地区,佛山、深圳等地区已在开展与如约巴士的合作试点,通过成立当地办事处的方式,加盟如约巴士的大家庭。

4、以创新实践带动行业改革。2015年12月,“如约巴士”项目在2015中国 “互联网+”运输服务创客大赛中荣获“十大优秀在用项目银奖”。

5、注重人民关怀,定期开通残障人专线。如约巴士热心公益活动,每月开行残障人读书专线,接送残障人前往广州图书馆看图书和无声电影等。2016年6月,“如约巴士”作为2016年“心星愿望树”启动仪式暨六一亲子嘉年华协办单位,被授予“最具社会爱心贡献奖”。


可供借鉴的经验

1、管理模式创新。广州市交委主导,如约中心牵头,企业加盟的形式运营,充分发挥如约中心作为公共服务性质平台的作用,优化整合企业的线下资源。

2、突破公交企业线路区域经营的限制,简化政府对线路开通的授权方式。鼓励运营企业积极探索、顺应市场需求,打破之前的企业间区域经营限制模式,根据企业自身营运情况而自行设计开展线路和运营,线路运营形式灵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线路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从而免去费时的公交线路申请周期,达到一定市民需求量即可安排计划开通。

3、市场化定价,既灵活也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公交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测算和市场营销策略而自行决定票价,财政不予补贴,也无需物价部门的审批,定价灵活,大大减少了政府干预程度。

4、按需定线,直接响应市民出行需求。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在乘客端APP详细收集市民对于线路开行的线路、时间、价格需求,利用大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技术,分析市民用车需求,合理制定线路。

5、灵活配置车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效益实现最大化。利用线下企业的资源优势,灵活调配企业运力资源,根据每班次乘客实际购票情况,采用大、中、小巴灵活安排运力。

6、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多样的支付方式,迎合不同类型人群。采用线上购票,采用二维码电子票的方式实现上车验票。同时,为照顾老人、小孩及其他非智能手机用户,保留广州“羊城通”(公交一卡通)方式进行上车刷卡。